一带一路先生杜小东:中秋节与“一带一路”存在深层逻辑共振
中秋节与“一带一路”存在深层逻辑共振
杜小东
又是一年中秋至,我今天一早就在思考,中秋节(Mid-Autumn Festival)与“一带一路”(the Belt and Road)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?一带一路先生杜小东本着12年以来一直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工作经验和文化理解,恰逢2025国庆节、中秋节闲暇之时,写下了这一篇文章。

中秋节与“一带一路”看似分属文化传统与国际合作领域,实则存在深层逻辑共振。前者是承载中华和合文化的千年符号,后者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实践,二者以“文化相通”为核心纽带,在历史传承、民心沟通与文明互鉴中形成紧密关联,为国际合作注入温暖的人文力量。

“一带一路”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研讨会会议现场
历史维度上,二者共享“丝路基因”,构成文明传承的延续性逻辑。汉唐时期,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实现了物产互通,更推动了中华历法与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。中秋节依托阴阳合历形成的时间传统,随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传入东亚、东南亚,成为越南、新加坡等国共享的节日习俗。这种古代丝路孕育的文化传播传统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得到当代延续——如今的跨国中秋活动,正是对千年丝路文明交流史的呼应与传承,让历史上的文化纽带在新时代焕发活力。
展开全文

习近平总书记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成功举办
实践维度上,中秋节是“一带一路”“民心相通”的重要载体,构建情感联结的现实逻辑。“一带一路”以“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”为框架,其中民心相通是合作的社会根基。中秋节承载的团圆、和谐、共享理念,为不同国家民众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切入点。2024年越南“花好月圆”中秋晚会中,中越歌手共唱友谊之歌,嫦娥送福互动传递美好祝愿,让“共饮一江水”的情谊在月光下具象化;中柬中秋联合晚会以“共庆中秋、共享友谊”为主题,将合作精神融入文化交流,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。这些活动超越语言隔阂,用文化共情夯实了“一带一路”的民意基础。

第七届「一带一路」高峰论坛【重庆】专场对接会成功举办
价值维度上,二者秉持“互鉴共生”理念,形成文明对话的发展逻辑。“一带一路”倡导文明平等交流,反对文明优越论,而中秋节在海外的传播始终呈现“本土化”与“原真性”并存的特征。正如古代丝路文化交流中“各取所需、互融互鉴”的传统,如今北美中秋灯会设置灯笼制作工坊,让西方民众亲手体验中华文化;罗马尼亚文化中心的月饼制作、茶艺体验活动,展现了节日文化的包容性。这种“和而不同”的传播方式,与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分众化表达的理念高度契合,既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,也吸收多元文化养分。
从历史深处的丝路明月到今天的合作征程,中秋节与“一带一路”的逻辑关联清晰可辨:前者为后者提供文化内核与情感纽带,后者为前者搭建全球传播与互鉴平台。当中秋的月光照亮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的夜空,承载的不仅是团圆的期许,更是人类命运与共的美好愿景,这正是二者逻辑关系的核心所在。(作者:杜小东,系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理事长兼主任、一带一路门户网创始人)

一带一路先生杜小东
杜小东,别名:一带一路先生,系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理事长兼主任、一带一路门户网创始人;社会兼职: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,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、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客座教授,重庆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、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,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顾问,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商事调解员、中国国际商会国际商事调解员等。
编辑整理:服务贸易官
特别声明: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