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股民,热衷这些中国股票
截至8月18日,韩国股民持有中国股票(含A股、H股)的市值已达244.75亿元,较2024年末增长近三成。短短八个月,资金曲线陡然上扬,像一条被重新校准的K线,宣告着韩国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已经发生逆转。
一、从“减仓”到“增配”:一条V形曲线的背后
把时间轴拉长,更能体会这条曲线的分量。2022年末,韩国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市值高达276.59亿元,随后两年却连续缩水,2024年末仅剩190.83亿元,降幅超过三成。彼时,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遭遇“估值杀”,互联网平台、新能源车、消费电子龙头轮番被抛售,韩国投资者也未能幸免。然而,进入2025年,风向突变,资金回流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初撤离的速度——八个月增长近三成,几乎抹平了前两年的跌幅,形成了典型的“V形反转”。
二、港股成“主战场”:科技与消费龙头的魅力
韩国投资者此番“扫货”,并非盲目抄底,而是目标精准。Choice数据显示,小米集团、腾讯控股、比亚迪股份、阿里巴巴等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港股龙头成为加仓重点。其中,小米与腾讯的持仓均突破18亿元,泡泡玛特也达到4.74亿元。这些标的的共同特征,是经历了2022-2024年的深度调整后,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,而基本面却悄然改善:小米汽车交付量超预期,腾讯游戏出海加速,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横扫全球,泡泡玛特的IP矩阵在海外市场持续破圈。韩国投资者显然嗅到了“戴维斯双击”的味道——估值修复叠加业绩反转。
三、韩国视角:为何是中国?
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(KSD)旗下SEIBro的数据给出了另一个视角:以成交额计,2025年以来中国位列韩国股民最喜爱的海外市场的第二名,仅次于美国。这并非偶然。韩国投资者历来偏好高弹性、高成长的资产,而中国港股恰好提供了这样的“赔率”:相比美股科技巨头的动辄百倍市盈率,中国龙头们的估值普遍在20-30倍区间,且分红率、回购力度逐年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韩国与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,SK海力士的HBM芯片需搭载英伟达的AI服务器,而英伟达的供应链又离不开中国的消费电子代工;现代汽车的新能源车电池,七成以上由宁德时代、比亚迪供应。这种“产业链亲密度”让韩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理解,远超欧美基金经理。
四、资金之外:一场“价值再发现”的预演
韩国投资者的“回归”,或许只是全球资本重新定价中国资产的序幕。2025年以来,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悄然上涨35%,恒生科技指数反弹42%,而A股北向资金也在7月结束了连续四个月的净流出。韩国投资者的动作,向来以“嗅觉敏锐”著称——2016年押注半导体周期、2020年布局新能源、2022年抄底美股科技巨头,均领先全球主流机构半步。此次增配中国资产,是否预示着新一轮“中国溢价”的回归?值得玩味。
五、当“聪明钱”开始行动
韩国作家金薰在《弦乐》中写道:“资本的流动,从来不是数字的舞蹈,而是人心的共振。”当韩国大妈们在首尔江南区的券商营业部里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询问“小米汽车概念股”时,当韩国基金经理在路演PPT里用“DeepSeek”分析泡泡玛特的IP生命周期时,这场跨越黄海的投资热潮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“低买高卖”。它更像是一场迟来的“价值再发现”——在全球供应链重构、AI革命深化、消费分级加速的2025年,中国资产的“赔率”与“胜率”,正在重新被定义。而韩国投资者,不过是率先扣动扳机的那群人。
评论